北京文化网,中国文化艺术网北京站!
首页 > 社会 > 正文

高校联手基金会探索长三角公益慈善教育

时间:2020-12-15 来 源:互联网
高校联手基金会探索长三角公益慈善教育

第四届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教育论坛举办。受访者供图

高校联手基金会探索长三角公益慈善教育
高校联手基金会探索长三角公益慈善教育

上海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区域化发展中发挥龙头和带动作用,在公益慈善教育领域同样如此。记者采访发现,在上海已有高校联合基金会先行先试,将公益慈善纳入通识教育,并聚焦培育年轻人的公益人格,推动公益慈善教育区域生态建设。

青年报记者陈诗松

先行先试

让公益慈善成为通识教育

“公益慈善导论”“公益慈善前沿课程”“慈善及公益财务管理”“志愿者教育与管理”“公益传播”……对于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们而言,这些看似专业的公益课程,不仅是社会学专业学生的“专属课程”,也可以是全校跨学科、跨年级学生的“共享启蒙”。

早在四年前,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先行先试,共建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研究院,设立相关的基金项目,推动公益课程建设,开展公益慈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

从最早仅在社会发展学院开设的8门选修课,到现在和多个学院合作开设的30门选修课,每门课程开课时,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琳都会去旁听,借此了解项目开展情况。在听课的过程中,陈琳发现,很多大学本科生对诸如公平性等社会议题毫无概念。

“老师在讲台上谈到公平、种族差异等话题时,很多大学生都是一脸蒙的表情。”这让紫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琳很受触动,“这些大学生都是应试教育选拔出来的,他们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对社会科学并不太了解。生存的价值是什么?公平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帮助弱势群体?这些问题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陈琳愈发感觉到,应该在大学生群体中深耕公益理念,并决定持续以开设选修课的形式在华师大开展公益教育。“希望有更多大学生来关注公益。基金会要做的事情,就是在他们心中播下一颗公益的种子。”

四年来的实践,证明了这一决定是正确的。在上周末刚刚举行的第四届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教育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孙真荣表示,目前已经落实开设了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专业方向的公益慈善通识课程30门,汇聚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知名专家和实务工作者,共同参与建设。至今已有一千多位学员修读,初步建成了富有四大特色的公益慈善通识教育体系,公益慈善教育正在为“爱在华师大”的诠释赋予更多的内涵和意义。

研学并行

将建立长三角教育联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除了将公益慈善教育的抓手深入到通识教育中,一个集公益慈善研究项目、暑期社会公益项目、善知公益讲堂、院系社团志愿者等为一体的卓越公益人才培养新机制也在不断从萌生到成熟。

“践善行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项目的带动下正在踏浪前行。”陈琳告诉记者,作为慈善教育培养的重要部分,在课堂外,每年暑期都会发起社会公益实践,选拔最优秀、最热情、最有行动力的学员,前往台湾开展无比充实的游学训练营,提升大学生公益认知并启迪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创新项目。

今年因为疫情,社会公益实践的形式有所转变,但却吸引了更多长三角地区的大学生一同参与到了其中,也让陈琳感受到了让公益慈善教育从上海推往长三角的必要性。“有一些长三角的高校也参与到了我们的实践项目中,加强联动、推动区域化的慈善教育创新,是未来的趋势。”

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紫江公益慈善中心主任黄晨熹。在上周末的论坛上,他发布了《公益慈善课程对大学生公益慈善素养的影响调查报告》。

报告指出,经过公益慈善课程的修读,大学生的公益慈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习惯和行动能力都有提升,尤其是在公益慈善认知和行为习惯方面的提升更为突出和明显。他还表示,未来将建立长三角教育联盟,以上海为基础,向长三角区域扩展,发挥长三角区域高校优势,促成建立长三角区域公益慈善通识教育联盟。

批量培育

具有公益人格的卓越人才

“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我认为,长三角公益慈善教育一体化,也是一个重要议题。”原任上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马伊里表示,要将公益理念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立上等志,做平常人”应该成为优秀人才,卓越精英的基本人格素养。她指出公益教育的核心是批量培育具有公益人格的卓越人才,不仅要培养公益机构的专职从业人员,还要培养“有良心”的各行业人才。公益慈善教育要在变局中求发展,努力建设区域生态。“公益教育不是单单为公益机构培养从业人员,它应该是一个通识教育,是在各个领域都要培养具有公益人格的年轻人。”

公益人格到底有什么特征?在马伊里看来,公益人格特征当中,很重要的是价值观中的利他倾向。比如一个公共议题,很能唤起其使命感,再如享受助人的成就感和快乐感。“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社会出了多少明星,多少精英,还有每个人参与的机会是否平等。他们关注的不仅是这个社会有多少财富,还有这些财富的分配是不是公平。公益人格的视角,是一个社会的视角。”

“这些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公益慈善的种子在不同专业的学生中生根发芽。更让人欣喜的是,也影响了部分学生在就业时选择公益行业,将公益播种到更多人的心灵之中。培养具有公益人格的年轻人是期待,也是我们慈善教育和人才培养共同的目标。”陈琳说。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电子邮箱: contact@tv56.com.cn 北京文化网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文化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北京文化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6 tv56.com.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